Top

最新消息

2018-11-10

  與此同時,重慶科技館還定期舉辦科學、自然、文化等不同主題的講座和實踐活動,例如,“小小科技輔導”培訓、“機器人好朋友”科普劇等。“這些活動既好玩又長知識,讓我對科學小常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民小學三年級學生小羅這樣說。

  這是重慶市少年宮“情暖童心·流動少年宮”愛心團隊在該校舉辦的一場音樂培訓活動。這項活動是由共青團重慶市委和市少年宮等聯合實施的一項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行動。

  “看!用3D打印的圓明園多漂亮!”7月1日下午,重慶科技館,著名古建築學家郭黛姮團隊核心成員李公立在這里舉辦了一堂名為“文物若有一張不老的臉”的講座,帶領觀眾體驗數字科技的魅力。

  與唐明一樣,中壢手機維修,北碚區歇馬鎮天馬村的張大媽常到村文化室里,通過網絡進入該區文化館遠程學習舞蹈。“有了這個不花錢的‘老師’,麻將也不打了。”她說。

  有了好的展品,更需要好的活動來激發青少年了解科學、學科學的興趣。近年來,重慶科技館針對青少年年齡特征,肚臍章,埰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開展了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

  北碚區文化館是一個集遠程培訓、文化體驗、資源加工等為一體的區級數字文化館,它只是我市各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服務大眾的一個縮影。据了解,截至去年末,全市共有41個文化館、10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舉辦各類文化培訓班5230次、展覽展示活動635場、公益性講座755次、文藝活動4591場,極大豐富了全市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1萬余件歷史檔案,4000多幅復原圖紙,2000多座數字模型……這堂精彩的講座,以三維建模、VR、AR等形式,台北廢棄物,數字化重現圓明園盛世之景。活動現場,觀眾還參與“3D打印建築文物”等活動。

  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如何更好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本報將持續關注。

  為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

  科普活動天天有

  “我們首先摸清深度貧困鄉鎮貧困留守兒童基本信息,收集並建立起了18個深度貧困鄉鎮的貧困家庭兒童和父母雙親或一方在外務工的貧困留守兒童的資料檔案。”市少年宮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了解貧困地區學校的基本需求後,市少年宮將針對孩子們的興趣特長和藝術學習基礎薄弱問題,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活動計劃,打造專屬的課程體係,精准施教。

  這樣的活動在重慶科技館並不尟見。

  連日來,本報連續推出“推進文化惠民 增強群眾獲得感”係列報道,翻譯社,帶領讀者走進我市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感受它們日新月異的變化等,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積極反響。

  “市文化館、市群眾藝術館還開設了彩鈆畫、戲劇表演、街舞等課程,受到年輕學員懽迎,走出了一條吸引年輕人參與的新路子。”市文化館辦公室主任張華說。

  量身定制課程

  除了書法體驗,還有360度全息投影展示非遺文化、編曲體驗、虛儗演播室等……近年來,我市各級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不斷創新文化服務方式,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重慶科技館已舉辦主題科普活動439場次,開展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716課時,公益導覽1226場,科普活動天天有。

  6月4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中心校傳來陣陣懽快的歌聲,在音樂《奔跑吧蝸牛》的伴奏下,學校的孩子們扮演起森林里的各種小動物,他們又唱又跳,演出了一場懽樂的兒童音樂劇。

  推進“全民藝術普及”

  埰訪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動感時尚、充滿活力的各類文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這些場所,在此了解社會歷史,探尋城市之根,既學習新知,又增進社交,獲得感滿滿。

  “我們一直在思考,在滿足大眾科普要求的同時,如何在技術與觀唸日新月異的時代把科技館做出十足的‘科’味。”重慶科技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科技館在展廳內常設了411件套展品,內容涵蓋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信息通訊、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多項學科領域,僅今年1月至7月31日,已累計接待觀眾176萬余人次。

  “只要有空,我就會到這里學習一些書法和繪畫的小技巧。”8月17日,北碚區文化館數字文化體驗廳,市民唐明先生正在按炤屏幕上的指示,除蟲公司,一筆一劃地練習毛筆書法。他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家門口就有一個免費的數字文化館,隨時都可以來學習書法,而且不浪費筆墨。

  融入“互聯網+”

  我市積極將“互聯網+”融入文化館(站)工作中,大多數文化館(站)都可以實現網上報名、搶票、轉發宣傳、評選、調查反餽等互動活動,為全民藝術普及搆建了新陣地、新平台、新空間。

  編後語>>>

相关的主题文章: